这里深入北极圈内1000公里,距北极也1000公里,有世界上最靠北的城镇和科学考察站,这就是位于北纬80度上下的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
记者在飞机上俯瞰斯瓦巴德群岛,映入眼帘的尽是绵绵千里的冰封大地、云绕雪山,那里有沉睡万年、厚数百米的冰川;北冰洋上飘浮着无际的浮冰,恰似破碎的水晶玻璃,顺洋流缓缓南下,此地此景,唤起望断天涯路的感慨。斯瓦巴德首府朗耶尔机场漆黑笔直的跑道在茫茫冰雪中分外显眼。
斯瓦巴德和中国还有一段缘分。斯瓦巴德群岛总督鲁德告诉记者,17世纪时荷兰人巴伦支正是为了寻找遥远富庶的中国才率船队航行到此,首次发现了这个无人居住的群岛,取名斯瓦巴德,意为“寒冷的海岸”。
看来斯瓦巴德名副其实,来时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已是鲜花盛开,而这里气温未超过零下2摄氏度。鲁德总督说我们赶上了太阳高照的好天气,不过记者上午在室外行走不过一两分钟,已觉得冷风刺骨。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里最低气温纪录曾达零下46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将近零下5摄氏度,就是在短暂夏季平均气温也不过5摄氏度。寒冷的气候,使得岛上大部分土地被冰川覆盖。走遍群岛,见不到一颗绿草,夏天偶有苔藓植物生长甚至还开花,被人简直视作宝贝。
由于地处高纬度,岛上4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太阳终日不落的极昼。记者半夜12点到室外观察,仍见太阳高挂天边,可谓晴空万里,比阴天的正午不知还要亮多少倍,照相根本不用打闪光灯;偶尔有汽车飞驰而过,也没有开灯的。因为天不黑,好几个记者意识不到已是半夜三更,毫无睡意,而从10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2月,斯瓦巴德群岛又被漫长的极夜笼罩,整个群岛阳光不再,黑夜漫漫,只有晴朗夜空中的星星和偶尔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北极光能给这片千里冰封的世界带来一丝光亮。这是岛上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非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的。
鲁德总督向我们介绍说,原来斯瓦巴德是无国籍群岛,随着本世纪初煤矿的发现和开采,各国来的人越来越多,冲突时有发生,大家都希望有个国家的政府把这里管起来。1920年国际上签署了《斯瓦巴德协议》,承认挪威拥有对群岛的主权,派驻总督,但是各签约国可以在这里从事任何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目前整个群岛有常住居民人口2200多人,其中1300名挪威人居住在郎耶尔,900名俄罗斯人居住在巴伦支堡、新奥勒松等地,还有几十名来自好几个国家的科学家从事考察,这些人都居住在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斯匹次卑尔根岛上,我国出版的很多地图都将斯瓦巴德群岛标注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这是不对的。
斯瓦尔德所有的挪威居民都是从大陆来的,在这里成家立业,最终还要回大陆养老送终,平均每人在这里生活13年。为了吸引国人来这里,挪威政府大大调低了这里的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所以在高税收的挪威,尽管这里的工资并不比别处高多少,但个人的实际收入却要高得多。难怪鲁德总督放着内政部的高官不当偏要到这里来做两年的“封疆大臣”。远在天边的新奥勒松的邮政所所长兼投递员尼尔森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就是图低税收,挣钱供妹妹上大学。
郎耶尔有一所漂亮的“斯瓦巴德大学教学点”。校长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教学楼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以后还将扩建3倍。目前有100多名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大学生和博士生在这里学习与极地有关的生态、气候、地质等方面的课程,中国西藏大学也曾有学生在这里学习地球物理。和别处大学不一样的是,学校门口除了满地的鞋,不少存包柜前还挂着长枪,那是学生们上学途中防范北极熊用的。学生们第一周的课程全是射击训练和野外安全。我们一到这里就被反复警告,没有当地人陪同不要出城,几天前就有北极熊在朗耶尔城外游荡,它们时常主动攻击人,敏捷凶猛,非常危险。记者采访新奥勒松科学考察站时,住的招待所房间里显眼地放着入住必读手册,教你如何防范北极熊、如何避免掉进要命的冰川窟、如何野外生存等。住进时没有细读,第二天早晨我们在招待所房前屋后发现了串串新鲜的北极熊脚印,惊出一身虚汗。
首府郎耶尔周围分布着好几个煤矿,白雪皑皑的山头上架设着煤矿的电线和输煤带,成了这里一大景观,公路上时有载重卡车来往运煤,机场附近的码头上一艘轮船正在装煤,岛上的煤炭主要依靠这个港口运到挪威和其它欧洲国家。经过多年的开采,好些煤矿都陆续关闭了,目前只有7号煤矿还在采掘。
7号煤矿掩藏在一座大雪山下面,若非引路,外人很难想象这里还会有煤矿。我们乘上矿车下到井下,给我们开车的是仅有的两名女工之一特勒姆森,和大多数矿工一样,姑娘来自挪威大陆北方,在煤矿已干了11年了。她对记者说,斯瓦巴德虽然天荒地老,但大自然的奇伟真率、摄人魂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她已很习惯了,而且在这里找到了相亲相爱的男友。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树木绿草,只好每年回大陆休假一个月时饱眼福。姑娘开朗漂亮,成了这黑漆漆矿井和白茫茫雪山中的另一道风景,记者们纷纷和她照相。煤矿技术负责人叹息说,这个矿储量小,不过几千万吨,年产量也就三十万吨左右,加上煤炭的卖价一降再降,煤矿根本不赢利。煤也挖得差不多了,过两年矿要关闭,公司120多号人将在几十里外的勒瓦新开一个煤矿。
对于遥远的斯瓦巴德群岛,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位置其实是很重要的。近年来群岛东侧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石油,引起了挪威、俄罗斯和其它欧洲国家很大的兴趣,目前围绕开发巴伦支海域自然资源的巴伦支合作正在静悄悄地展开。群岛南部海域处于重要的国际航海线上,扼守着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出入海道,如果破冰船技术取得突破,从欧洲经这里到日本的航线要比目前的缩短近乎一半。最近的俄罗斯大陆又集中了其三分之一的核力量,更是敏感地区。几年前挪威太空中心在这一带发射一枚科学试验火箭,被俄军队误以为是西方弹道导弹袭击俄罗斯,迅速做出反应,惹起轩然大波。
斯瓦巴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地面”,而且还在“天上”。在朗耶尔城外,我们乘车沿着覆盖着冰雪的悬崖峭壁翻上雪山顶,参观了挪威太空中心的一个观测站。这是一座正在改建的二层小楼,直径十几米的锅形天线在雪山上特别惹眼,人类高科技和大自然既强烈对比又显得和谐,太空中心的新闻官托尔伯介绍说,由于位置近于北极,地球极地轨道卫星每天14次过空这里都能“看到”,而且“看到”的时间长,故其卫星信号接收率几近百分之百,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少有的。目前这里控制着一颗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卫星,最多可同时控制3颗卫星,以后可能控制6颗。美国国家宇航局很看好这个地方,这里所有的设备都是国家宇航局送的。就在我们来的一周前,国家宇航局的高官还来过这里。目前欧洲宇航局、印度、日本都对这个观测站感兴趣,这意味着这个观测站将为挪威太空中心带来滚滚财源,托尔伯坦承,这是1966年建站时根本没有想到的。
除了朗耶尔和巴伦支堡,新奥勒松是斯瓦巴德群岛上的第三大居民区,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居民区。这里距离朗耶尔200公里,交通主要靠两地间每周4个航班。挪威政府决定将这里专辟为科学考察基地,并专门组建了“国王海湾公司”负责这里的一切基础设施服务。任何国家必须与挪威合作、或者在这里单独建立研究站,才可在此搞科研。公司也只接待与科研活动有关的人员,所以现在新奥勒松实际上纯粹是一个国际科学考察站。
挪威的极地研究所是这里最大、人最多的研究机构,德、日、英、意、美、法都在这里建立了考察站。至今已有约20个国家在这里搞了约500个研究课题。这里开展的科学考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极地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如北极熊、海豹、鸟类、海底生物等。研究海底生物又非在夏天冰面融化的短时间内不可。二是环境监测,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污染源,不少科学家无论刮风下雪每天都要到附近的雪山上去观测大气成份、空气污染。三是气候研究,北极地区环境变化对北半球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这里的冰雪有助于认识大气和气候的变化。不少科学家常常要滑雪到附近寻找5、6千年前的冰川,或者钻凿2、3百米深的冰洞,对冰取样,分析对比冰中化学成份的变化,推断几千年来气候的变化和近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几年前有科学家在格陵兰岛的冰中找到了近十多年气温上升的证据,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为人关注,挪威对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因为气温上升会直接影响北大西洋湾流及其海底浮游生物,对挪威的渔业、生态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四是极光现象等物理学研究。挪威太空中心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火箭发射场,目前已发射了4枚科研火箭,利用极地地球磁场的特殊分布研究一些物理现象。
前年有中国科学家到这里访问过。新奥勒松非常欢迎中国到这里设立考察站。中国处于北半球,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气候有重要影响,正确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对于提供中国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预报,对于中国治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沙漠化,都可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